中国网: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具有哪些新模式新特点?我们又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针对相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特邀著名经济学家徐洪才与网友们进行探讨。
中国网:徐主任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徐洪才: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在节目的开始,想请您和我们谈一下,您对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有何不同?
徐洪才: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的提出,有鲜明的时代的背景和特点。因为过去这些年,咱们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旧的动能正在衰落、衰减,新的动能正在培育,正在成长。这个新旧接替的过程反映出,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等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在下降的。中国经济体量这么大,单位GDP的产出需要的投入增加了;同时,我们感觉到过去那一种外延扩张型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了,无非就是投资的增加、出口拉动,等等;那么环境和资源的支撑能力也是难以匹配的。所以,我们未来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借力于科技创新。技术的进步推动我们在量的扩张的过程当中,质量方面要进一步地优化提升。这就体现在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还有碳排放的不断减少;同时体现在劳动率的大幅提升,比如说传统产业农业,过去靠这种手工劳作的话,一个人可能耕耘5-10亩土地,可能就差不多了。那么在借力于大型农机装备的先进生产力、科技的力量,一个农民耕耘50亩、100亩乃至1000亩土地,也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因此,大家感觉到,这种经济效率的提升,让时间、空间的概念打破了,今非昔比了。所以,大家也都分享了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红利,体现在科技创新的成果在传统产业的大量推广应用,效率提升,资源消耗不断地下降,产业不断地升级,具体体现为我们老百姓日常消费和服务的便捷性,品质已经大不一样了。所以,大家已经习惯于此了。手机下单,然后送货上门,全球各地的一些好的特色产品可以招之即来。以前哪有这回事啊,对吧?包括我们现在日常的出行,坐飞机、坐高铁都不一样了。还有数字技术的应用,让老百姓受益是最多的。一部智能手机,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那么你处理生活活动、经济活动,无论是私人的活动还是公务活动,都借力于网络的世界、数字技术。所以大家感觉到未来这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增长当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一步强调,通过夯实创新的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符合实际的,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网:那您怎么看待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这种经济的增长?它和过去我们这种传统的生产力之间有怎样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应该如何衔接呢?
徐洪才:这里面不是简单地说抛弃传统的东西,而是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地发扬光大。比如说传统的农业,我们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大型农机装备的使用,包括无人机,它产生的生产力的威力是很大的。与此同时,你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也要通过数字技术的管理。现在的物流配送体系、快递等等,尤其是跨境电商,让大家感觉到很大的便捷性,背后的支撑力量是数字技术——二维码一扫,我们手机支付,快捷、便捷。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从投资,从消费,从不同的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各行各业都能看得出来这种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威力,是随处可见,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中国网:中央在去年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且大力倡导,是否意味着,在当前的经济困难面前,运用传统方式已经难以奏效了,而必须另辟蹊径?您怎么看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中央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图?
徐洪才: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过去我们扩大投资,但是这个投资现在很难找到热点了。比如说传统的基建,在发达地区可能处于饱和(状态)了,发展过程当中一些偏远地区可能还需要,但是它的短期经济效益也并不明显,你投得多可能短期看是一种资源浪费。另外,从消费来看,我们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充分地得到满足了,大家吃好、喝好、穿好,已经满足了,但是还有一些改善型的、升级型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里面,要挖掘这个经济的潜力,需要借力于技术创新。
我们经常讲衣食住行,我们基本的需求,很多方面都是有限的。我们每天吃上三碗饭,你不可能每天胡吃海喝,吃上五碗、六碗,没这必要。但是不同的特色,我们都尝一尝它的味道。
另外,衣食住行,“衣”这个可选择的余地是很大的,你可以有一些时尚性的,当然也有人观念比较陈旧,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是让生活更加美好,这种追求是无限的,特别是出行这个空间的概念。我说“衣食住行,行者无疆”,那么世界之大,一个地球都难以满足你的需求了,有人还想搞太空旅游。
总结来看,这些传统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新的技术应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对未来,我觉得我们在这个方面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我觉得找准了方向。
中国网:近些年来,其实中央一直在提我们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那么到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具体有哪些要求呢?
徐洪才:高质量发展,其实概括起来讲,就是经济的效率进一步地提升,产业的结构进一步地升级,技术的水平进一步地推进、进步。这都是抽象意义上讲的,也有一些具体的指标。比如说我们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要逐步地下降,单位GDP的碳排放要进一步地减少;效率的提升——原来机器代替了人,现在这个计算机、数字设备代替了人代替了人脑,对吧?
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地强调了这一点,那么就是这些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的产业,有很多重点领域,我们中国已经处于甚至接近国际前沿的水平,有些技术也在突破。那么整体来看,我们现在还是体现了这种多样性——传统的这种发展方式依然存在,可能还会延续很长的时间,但是一些新的产业、新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这样一种多层次性是我们(的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网:那么在您看来,中国当下的经济状况,有哪些方面已经达到了这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哪些方面是没有达到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如何为我们国家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助力呢?
徐洪才:这个高和低是对而言的,就是说我们相对于国际的先进水平,我们看看大体上处于什么位置。 那么整体来看,我们中国经济处在社会的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整体的发展阶段,这样一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那么我们产业的结构转型,前面也讲到了,也体现了多层次性,差异还比较大,发展不平衡,是我们当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吧。所以,我们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事业的话,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体现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先进技术的应用,让老百姓分享这个技术发展的红利。
中国网: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是提到了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其实我们多年以来一直强调科技创新,只是我们当下强调的科技创新主要是指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和前沿技术,您能否举几个例子给我们阐释一下有哪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又形成了怎样的高质量生产力和新动能呢?
徐洪才:这个颠覆性的技术其实是体现在对传统技术的一种颠覆性的改变上面。比如说最近几年,我们5G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实大家都受益的,你的智能手机速度很快,但是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我注意到,近期国际社会一些跨国公司在酝酿6G的应用。在一些新的技术、智能技术应用方面,比如说去年推出的ChatGPT,还有近期美国推出的Sora,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传统技术的整个的产业结构,那么未来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其实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已经明确讲的,就是战略性的、先导性的一些技术,那么我们要动用国家的力量。当然,我们也要动员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这个没有国家的力量,也很难赶超,很难取得重大突破。过去我们在一些技术、数字技术的基础设施方面,政府部门其实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各地建了很多算力中心、超级算力中心,我们经常讲算力也是生产力嘛。
那么这些基础性的公共服务的平台,现在它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应该服务于我们成千上万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那么现在业内也有一种说法,就是“最后一公里”,我们没有打破,或者说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字烂尾楼”的现象。这是借用房地产领域的一个概念,这说明整个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个“最后一公里”也很重要。政府本身也是责无旁贷的。另外我们整个的市场体系还没形成。那么未来创新驱动型的国家,对一些新的先进性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我们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比如大数据,一些商业数据的这种市场化的交易,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那么推动它的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这个至关重要。过去多年,我们也强调专、精、特、新这些企业的成长,但是我们相关的政策这个效果还有待显现。特别是资本市场过去几年深度调整,对创业板,对科创板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的投资者、对创业者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等等。这影响了我们的创新创业。
所以,我觉得新质生产力,从国家层面上看它是强调一些重点,不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但是从整个国家、社会的层面来看,我觉得还是要协同发力。那么中央的政策,《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就是要发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的环境。
我们过去在整个的体制机制方面有很多改善,但是还不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保护,对个人科技成果的承认,这个奖励机制,我觉得还不够,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观念当中还有一些障碍,过去我们强调的这个大家团队精神,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是领导英明,领导的结果,个人显得微乎其微,这错了。
那么,如何在提升个体的积极性的同时发挥团队协同创新的能力、作用,我认为,我们未来在体制机制、在政策层面、在整个的文化层面,我们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网:刚才我们提到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那么我们想着重谈一下新模式,您认为,新质生产力所催生出来的新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徐洪才:过去这些年,独角兽企业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的。最近几年,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放慢了脚步,相比于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我们落伍了。坦率地讲,有政策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有整个经济周期(的问题),还有疫情的影响,是多重因素的叠加。那么其实我们讲要培育这种工匠精神,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要优化营商环境,那么其实就是要鼓励大家创新创业。那么企业家他的合法权益、产权,还有个人生命安全,要依法得到保护。一直都在强调,从政策面上我们不断地强调这一点,但实际上表现得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要提振民营企业家的这种创业的信心,增强他的这种动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去年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十一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今年也在酝酿,要从立法的高度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等等,多管齐下,那么还要持续地努力。
我们这个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最终这个创新成果是体现在你的产业发展方面。那么最近几年,我们的研发投资是不断地增加的,相关的税收政策也是给予了很多优惠。但是各地的发展并不平衡,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现在推动经济增长,我看依然依靠传统的要素投入,招商引资,拉来大项目,非常“内卷”,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是过度竞争、零和游戏。
在发达地区,比如在广州,在广东地区,在江苏省、浙江省等这些发达地区,其实创新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了。比如浙江省的数字经济在全国是领先的,广东省的先进制造业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的。还有我们的江苏省,大家感觉到整个苏南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当中,苏州,也包括南京,还有合肥这些相关的城市,发展的势头也很猛,在制造业,在大型装备、高科技这些领域里面(的努力)是不遗余力的。大家已经尝到甜头了。
未来,我们这种高质量的发展,这个创新驱动,各地也展开了这种有序的竞争。那么这种有序的竞争,我相信一定会催生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特别是体现在我们的一些平台经济,这些龙头公司会进一步地发展。
过去这些年,大家感觉到,我们中国耳熟能详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像阿里巴巴、腾讯、华为这些公司,最近这些年坦率地讲已经放慢了它的发展的速度,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中国网:人们在谈及新质生产力的时候常常说的一个词是“培育”,那么说明新质生产力是需要培育的,那首先就是政策性的引导和扶持。那么您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怎样的政策环境,尤其是财政金融方面?
徐洪才:培育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政府要一马当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政策环境,特别是包容、友好型的这个政策氛围,不要老挑毛病,要允许犯错、试错,因为创新就是面对不确定性,面对风险。如果大家都十拿九稳,那这个事就不是创新的概念。政府在这方面,我觉得有很多工作要做,就是说跟市场之间、监管之间要产生一个良性的互动,要倾听企业家和市场的呼声,不能老落伍于我们的创新,或者说成为创新的绊脚石。我觉得这个是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多层次的这种支撑保障体系,比如你讲到的税收,我们要有一些倾斜。现在我看是鞭打快牛,咱们有些税种——增值税,对服务业、对高科技这块其实是不利的。我们要引导这种产业的转型升级,奖惩分明,对资源消耗、碳排放严重的落后产能的这些领域,我们要加大处罚的力度;对于一些先进的、承担一定风险的、短期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的这些创新型的企业,我们要予以支持,但支持力度目前并不够。
另外的话就是金融支持,我们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在这方面表现也不太好,尤其是资本市场。最近两年,我看我们整个金融体系有一点倒退,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这种金融体系现在有一点回归,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这一块受到了冲击。另外就是在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金融科技服务于我们实体经济,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等等。所以,我觉得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不仅要培育还要加速。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99度该加1度的时候,就要给它推动一把,这叫加速器。建立多层次的这样一个体制机制以后,我相信我们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还会加速。
中国网:发展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可以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主力军,那对于我国当下的投资环境以及营商环境,您有怎样的评价?对于未来您有哪些建议呢?
徐洪才:我觉得沿海地区、发达地区营商环境好一些,比如像深圳、杭州乃至上海好一些,中西部地区相对差一点。总体上大家都高举高打,瞄准国际高标准,但是实际情况参差不齐。那么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要改善你当地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让这些企业能够落地生根,愿意在这里面发展壮大。那么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硬件上看,你这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地改善;从软件上看,你的人才使用,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在这里扎堆;还有产业的集聚集群效应、配套,这个很重要;法律法规政策层面,比如税收政策,还有政府的服务体系、服务的效率。很多地方老是说“只要跑一趟就行了”,有人说“我一趟都不用跑”,因为网上这个数字化的政府服务体系已然形成,等等。但是坦率地讲,受制于历史和现实的条件,各地资源禀赋并不一样,所以反映出各地的营商环境,这个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我认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要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这是国际标准。我们跟这个相比,还确实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关键是要促进公平竞争,就是国有的、民营的,还有外商的,大家一起干,大家感觉到没有任何歧视。这也是很难的,有些东西可能是无形的,是个潜规则,那么任重道远。各地我觉得要加油,特别是要自觉地向先进水平——内地向沿海、落后向先进看齐。
中国网:好,感谢徐主任为我们带来新质生产力相关问题的精彩解答!
上一篇: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一把钥匙
下一篇: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
Copyright 2023 www.zgj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警安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0-6589 举报邮箱:jubao@zgjaw.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20236 鲁ICP备190459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