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请您谈谈对于去年文旅复苏,并进而成为全国热点话题的看法?
戴斌:我觉得我国的旅游业经过了过去三年的深度萧条,2023年迎来了一个快速复苏的新阶段。所以,我在今年的1月1号新年所发的文章中间用了“繁荣开始了”这样一个题目来去说2024年旅游经济运行的一个乐观预期。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经常讲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人们对于旅游的向往,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诗和远方”本身就应该在一起,就是应该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烈。2023年我们全面解除了关于旅游、旅行和接触性消费的限制,所以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旅游的热情一下就迸发出来了。所以,2023年我们整个的旅游经济运行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真的是做到了假日旅游人潮涌动。
特别是今年新年伊始,我们从哈尔滨的“雪花”到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热度来看,我们做到了“人人都是游客,处处都是风景。”热点城市和热点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充分地释放了旅游的情绪价值、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
中国网:请您谈谈对于文旅融合的看法?
戴斌: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因为广大游客的到访,很多旅游的城市和乡村成了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而广大游客的到访也让我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的特色、风俗民情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它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也可以创造新的文化。所以,我觉得这个从逻辑上去讲,从文化的内涵和旅游的发展角度来看,我想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旅游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它最深层的逻辑基础。
从这些年发展的历程来看,应该说我们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呈现了三个大的特征:
第一,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程度加深了。过去我们说文化和旅游融合,只是说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化街区有更多的游客到访,游客在外出的时候去看文化演出。可是我们今天去看,不仅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间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是通过一些创新性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比如我们说在洛阳古城,很多的年轻人穿着汉服,在那个地方去体验、去旅拍;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长恨歌》;还有扬州的“二分明月忆扬州”,很多的古诗词在瘦西湖里面真的是“活”起来了。
第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范围更广了。过去我们知道,从游客的层面上来去理解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可是我们今天看,企业开始介入起来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有了文化的意识。我们希望用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给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们就看到了,像环球(影城)、迪士尼这些外来文化开始本土化;还有一批,我们像海昌、银基、长隆这些本土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也开始走向国际了。所以,我们说文化和旅游,由于市场力量的介入、企业的广泛介入,我们的范围变得更广了,不仅仅是看过去的东西,要看现在的东西,看未来的东西。
第三,我们感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类型更加丰富了。我经常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过程当中,文化为旅游创造了更多消费的新场景,而旅游为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更多的消费的市场基础。有很多的传统文化,我们想如果不是由于旅游的介入,它可能没有那么大的价值,比如说泉州的簪花围,很多年轻的女孩子喜欢去做这个,体验这个簪花。我到当地去调研的时候,他们跟我说,一年的居民的金融存款的量增加了1个亿,增加了1亿元。这是非常了不起、非常直观的一种感受嘛。
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由于更多的人愿意来了,所以他感到工作、生活更有意义了。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古村、古镇,这是我最关心的。我相信,我们很多历史古村、古镇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是我们想一想,如果年轻人离开了,那么好的古村古镇,只留下了老人与狗的时候,那是我们要的文化的传承吗?它可能是一个建筑的博物馆,是一个文化遗产地,但它不是一个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我希望我们的文化是活的。所以,我们感到过去这几年,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十四五”规划的统一部署下,应该说我们的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层次更深了、范围更广了、类型更加丰富多彩了,体现出一些新的成就,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我们乐见其成的。
中国网:您今年带来了哪些与文旅相关的提案?
戴斌:作为文艺界的委员,特别是长期从事旅游研究工作的一名委员,我一直在关注文化旅游融合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那么谈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我经常说什么叫旅游的高质量?首先游客满意度要高;第二企业的竞争力要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动能要新,这才是高质量。
首当其冲的就是游客的满意度要高。我们说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好不好,我的产品是不是好的、优秀的旅游产品,不是说我认为多好了,我要问接受者你认为好不好。所以,今年我在做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带来了两个提案。我带来的第一个提案是《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
在三个多月的调研过程当中,我调查了大量的游客,宾馆、酒店的经营者,基层的公安干警和公安管理部门,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门、商务部门。我发现有两个问题,第一,作为一个特行、特种行业,游客在出示居民身份证、护照、驾照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复核之后,我仍然拿不到进房间的钥匙,我要刷一个脸才能进去。那无意当中会增加了我交易的环节,增加了人们在旅游过程当中感到不方便。大家非常觉得,第一会不会增加了我的消费过程,第二我的隐私会不会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是从消费者来看。
第二,我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大家会感觉我增加了成本,因为我正常地刷身份证也好,刷其它有效的证件也好,和公安部门是可以联网的。那么现在做了以后,又增加了一个刷脸的动作,那么就需要什么呢?需要相应的机器设备,需要相应的软件,需要人员来去维护它。这对企业无意当中是一种,从数千元到数万元增加了成本,而且每年都要进行维修、维护。
更关键的是,我问了酒店的行业主管部门、公安部门,没有人告诉我说刷脸这个动作、这个措施依据是什么,我根据哪一部法律还是根据哪一部行政法规,甚至根据部门规章,都没有这个依据。那么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我希望在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之前要取消人脸识别入住的这个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消费,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节省企业的经营成本。
我带来的第二个提案是《关于优化导游执业环境提升导游形象的提案》。我们知道,全国有将近70万导游,他们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可以依靠的、最直接的产业力量。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我们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人工智能,没有现在的这个手机,我们可不就是靠这些专业的人员给我们去讲解,给我们去订票,给我们去做好各种各样的服务来较好地完成我们的旅游活动吗?曾经,我们的导游人员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也是有非常强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游客的尊重。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感觉到导游的社会声誉在逐渐下降,甚至会觉得很多的问题都是由导游造成的。我首先想说的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群体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我们需要做的是,这些有问题的从业人员和相关的案例,在整个行业中间、在整个的导游队伍中间到底占多大的比例?没有人告诉我们,没有人做过详细的调查。可是我们从新闻媒体上,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纸质媒体,还是传统的媒体,我们把涉及导游的相关报道做了一个梳理,正面的、中性的和负面的,我们会发现正面的越来越低,负面的越来越高,以至于提到导游,大家好像会跟强买强卖,跟坑蒙拐骗,跟这个挂钩了。
我希望我们首先从新闻媒体宣传的角度来说,给导游正名。我们相信这个70万导游,绝大多数是我们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可以依靠的一股力量,甚至我说没有导游的职业尊严,没有他较高的社会声誉,就没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我希望能够在“堵”的同时也要做一些“疏”的工作。他如果有正常的(渠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阳光下的报酬,我为什么要去对游客不好呢?还是那句话,任何的理由、原因都不足以为那些侵害游客权益的从业人员开脱。但我们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作为执法部门,要去看到这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序去改变它。我们必须让导游可以靠自己诚实的劳动获得阳光下的报酬,这是一个最直接的或者我们最高的目标。其它的我认为是个技术手段,是个法律的手段,只要沿着这个方向去走,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的。
中国网:从去年的淄博到“尔滨”,您认为文旅爆火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
戴斌:我经常讲,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一把钥匙。从需求的视角看旅游,用这把钥匙就能打开我们旅游经济这扇大门,否则我们永远都会盲人摸象,今天一个淄博,明天一个“尔滨”,后天一个“大唐不夜城”,再后天一个“村超”“村晚”,我永远跟着这个潮流去走,但我们要把这个逻辑先理清楚,一个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它必须有四个大的支柱:
第一,我们要有旅游形象和宣传推广体系。全国有这么多的城市,我假期有8天的时间,为什么去哈尔滨而不去另外的城市呢?那你要让我知道,这个城市传递的是什么?应该是真诚、温暖、善意、品质,是这些现象,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看国际上的这些,“非常新加坡”,我们看“亚洲之星”,看西班牙推广阳光沙滩,后来推广足球,推广美食,很少是以“我”为主。我们很多的主题口号大、空镜头多、远古的多,跟生活不接地气,没有人间烟火气,抚不了凡人心。所以,我说我们的宣传推广体系和城市的形象,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最关键的。您的家里比较好,您欢迎我去,我也想去,可是我怎么去呢?远程旅游市场需要飞机,需要高铁,进城需要自驾车,那我都需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港这些基础设施。到了旅游目的地呢?我需要公交、地铁,需要网约车,甚至共享单车。我们叫“大交通”“小交通”,他可以在当地流动。旅游是一个异地的生活方式,你东西再好我不能在网上去想,这个东西很好,可是我到不了现场。这都需要我们下功夫。
第三,我们叫市场主体培育和商业环境的完善。旅游是异地的生活方式,人们之所以到一个地方去,是因为这个地方有生活的品质,有高质量的生活的品质、生活的内容、生活方式。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游客不仅要美丽风景,也要美好生活的时候,我怎么样去打动游客的心?你没有旅行社、没有酒店、没有民宿、没有特色餐饮的话,行不行?不行!
所以,我们看这次去哈尔滨,大家去看什么?除了赞美哈尔滨的冰雪以外,你看斯卡拉、小冻梨、锅包肉,都是什么?是跟我们生活相关的。到广州去,排名前五位的关键词是什么——珠江、长隆、小蛮腰、早茶、糖水,是什么?全是和我们生活相关的。到上海去,到黄河路去看“繁花”,看的是什么?不只是一种想象的东西,它要去吃、住、行,这些东西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的、时尚的、活力的、动感的生活方式,成为吸引人们游客到访的原因,千万不要跟我们的生活拉得太远,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老百姓不满意的。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我们靠市场主体,靠千千万万的导游、服务员、出租车驾驶员等等,把这个生活品质展现在游客面前。恰恰我们在这些地方有时候忘了,忘了的话,发展起来,老觉得我已经做得很好了,网上流量这么高了,为什么游客不去呢?很简单,我去找不到生活的品质啊。所以,千万不要从你单一的地方到别人单一的地方去,美好的生活永远都待不腻的,高质量的生活永远都可以吸引异国他乡的人员的。
第四,最后一个制度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到一个旅游目的地以后,越来越多的是散客出行,我有没有停车场,我能不能找到公共厕所,我出了问题找谁啊?你能不能及时回应我的投诉?安全、品质谁来保障我?出了问题我有没有司法救济、行政救济的途径?不能因为我是个名人,我在网上、微博上发一个帖子,你就马上解决我的问题了。我是个普通的游客,我到了现场投诉半天没人理我。这个不对,他应该是平等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游客。这才是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义。
所以,我想有了贴近人心的、传递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这样一个旅游形象和推广体系;有了便捷可以到达的旅游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有了我们的市场主体和商业接待环境;再加上我们的现代治理体系,市场环境的保障,对游客诉求的一种正常回应,这个地方,我相信哪天变成“网红”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就算不是“网红”,它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的。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只是看河流上的浪花,而是要看到河床下的静水深流,我们才能够细水长流。
Copyright 2023 www.zgj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警安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0-6589 举报邮箱:jubao@zgjaw.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20236 鲁ICP备190459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