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平安中国 有我同行——第一届保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10余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围绕“促进保安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平安中国建设”主题交流探讨、建言献策。
“这些年,中国的保安队伍默默无闻地为平安中国建设、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作出重要贡献。”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原副部长陈智敏在座谈会上表示,保安服务业涉及平安中国建设,涉及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涉及吸纳解决大量就业人员,涉及中国公民海外利益安全保护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陈云带来一组数据:2022年我国保安服务业市场规模达到2709亿元,同比增长9.2%。自2013年开始,保安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保持高增长态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从业人数达到644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1.36%,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1.78%。保安服务业在吸纳退役军人、农民工、青年和大龄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保安服务业经过近40年发展,现在应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原主任郭太生认为,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保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如现行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内容滞后;保安服务业科技含量较低;理论研究与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薄弱;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不足;保安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挥作用有限,专家队伍数量少,发挥作用机制不健全等。
“作为基层保安员,我认为保安服务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海淀分公司企业管理部主任兼特勤保安大队长、纠察队长李勇结合自身工作谈到,2012年后,保安服务业进入迅猛发展期,但也随之出现流失率高、危险性高、社会需求高,从业人员素质低(文化水平低)、工资低、社会地位低等问题。此外,行业监管机制还比较滞后。“我担任全国人大代表5年间,一直呼吁保安服装要统一规范,但目前保安服装、标识、标牌等还是比较杂乱。”李勇说。
如何才能实现保安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陈智敏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立法保障。《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是12年前制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仅靠条例很难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应制定保安服务法。同时,保安行业协会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好。
郭太生建议,要用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推动保安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强与相关产业和新技术的融合,完善保安服务质量标准。政府监管部门、保安协会、保安企业、培训部门以及教育机构要共同努力,整体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老龄协会组织人事处处长冯海军认为,保安服务业是一个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特殊行业,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要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李勇建议,加强行业政治建设,确保保安行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国的保安服饰、标识要统一、规范;推进行业职业化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加强宣传力度,增强从业人员职业获得感和荣誉感。
陈云建议,要着重在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品牌化方面下功夫,规范企业管理和用工,提高保安细分市场专业程度,提升保安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研究构建保安行业职业发展框架,畅通职业发展渠道,开展保安行业“劳务品牌”建设。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杨士秋认为,保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队伍建设。要努力优化从业人员结构,特别是要充分吸纳退役军人,形成队伍的骨干力量;要积极推进保安人员职业化,认真执行《保安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加强职前职中全过程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精神,保持队伍稳定;要注重行业转型升级,迎接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装备现代化和人员职业化有机结合;要在全社会形成立法机构、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力,为保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退役军人政治素质好,纪律性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受过良好军事训练,非常适合从事保安行业。”退役军人事务部原副巡视员王佳平建议发挥好这一优势,在培训教育领域加强工作,紧密围绕社会需求,为退役军人提供针对性强、有特色、精细化的岗前培训,增强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水平,更好服务于安置后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为保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理事长王义认为,保安行业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联系紧密。因此,要提高对保安服务业的认识,重视这个行业的发展,加大岗位需求信息建设。每年有大量退役军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要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供需网络,有效提升退役军人就业率。
中民养老规划院副院长柳自强建议,要强化社区治理中的保安服务。在参与社区治理中,保安人员应该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更主动的响应机制,比如为社区独居、空巢、留守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寻访服务、应急服务等。
当前,随着中资企业和境外劳务人数的增加,我国企业和公民的海外利益保护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安全服务市场日趋全球化。座谈会上,多位与会嘉宾也谈到了中国保安服务业走出去的话题。
南京天名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陈镜民说,近年来,学校先后考察了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在尼泊尔等国开展保安服务培训业务,与当地保安企业共建“一带一路”保安力量,努力为我国境外企业提供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国保安力量,为平安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联络部原部长许怡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日益增多,这就亟须强化我国海外安保能力。为此,就需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在官方主导的领事保护机制之外,鼓励民营安保企业参与海外安保;完善法律法规和准入标准,明确开展海外安保业务所必须遵守的原则、资质条件和领域范畴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法与国际法、区域法之间的冲突;借鉴先进经验,丰富安保产品,以适应海外安保需求;“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将安保制度“内化”到企业的海外经营管理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保安研究中心主任裴岩调研发现,在海外开展安保服务的公司大多数集中于安全咨询、安全培训、安全风险评估、现场安保、应急救援、安保审计和安保科技输出。基于现状,她建议关注“海外安全官”的培养,支持中国保安服务企业开展面向海外的中高端安保服务,并为他们提供实际的扶持措施。
“我国目前真正能在海外独立运营的保安服务公司不超过20家,海外安全需求持续增长与现有的安保防范能力相对滞后形成矛盾。”陈智敏建议,大力宣传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三大倡议”,讲好平安中国故事,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海外安保体系;整合海外安全力量,支持帮助中国保安服务企业发展,鼓励“走出去”的企业优先选择中国自己的保安企业,创造市场、创造需求;建立企业“走出去”的安保标准,包括准入标准、装备标准、训练标准、报酬标准等,建立危机处理机制,提高企业综合服务能力。